西学我国德语专业史_开云·体育全站app(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手机版app下载
国家颁发
  • 湖北省教育厅颁发留学中介资质
  • 武汉市教育局颁发办学许可资质
  • 国家外专局颁发聘请外国专家资质
日本认可
  • 日本入管局认可指定J-cert平成考场
  • 日本入管局认可指定STBJ平成考场
服务热线:

199-7214-9179

视频介绍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开云体育全站手机版:西学我国德语专业史

返回列表 来源:开云体育手机版app下载 作者:开云体育全站app下载 查看手机网址
扫一扫!线上课堂不隔爱,寄书亦寄情——开云体育全站手机版为学生邮寄新课本扫一扫!
浏览:-66 发布日期:2024-05-11 08:10:59【

  语专业的同学,你了解我国德语专业的前史吗?我国最早开办德语专业的校园有哪些?民国时期有多少人会德语?当年北大德文系的学生都要学哪些功课?文革时期又是怎么展开德语教育的?有哪些名师为德语专业的展开立下了丰功伟绩?带着这些问题,敬请阅览:

  我国的德语教育至少在1872年同文馆增设德文馆时就开端了,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阅历了顶峰低谷,已展开为具有必定规划和层次,具有核心内容和边际接口,能为国家培育传统日耳曼学和新式德语国家研讨人才的高校专业学科。对这段赋有教益的前史展开过程,以下分四个时期加以简述。

  我国的德语教育可回溯至同治年间。1872年同文馆增设布(普鲁士)文馆(后称德文馆),以第图晋(Titouskin)为教习,一说是伟贝( Weber) ,1872年和1881年聘有夏干(Hagen)和班铎( Pandar)等执教。

  1876年同文馆学制规则“馆中肆习洋文四种,即英、法、俄、德四国文字也”,从1888至1898年有吴乐福等6名德文教习。学生人数不详,只能依据琐细材料估测大约:1889年120名学生中,优异者为20%上下,其间德文一、二人罢了;1887年、1888年、1893年及1898年四个年份中参与大考的德语学生人数别离是10、10、11和16,位居英、法、俄语之后。1901年末同文馆并人京师大书院,不久更名为译学馆,德语为首要语种之一。

  1903年末公布的《奏定大书院规章》规则京师大书院共为8科,文学科包括9门,其间有德国文学。从光绪三十年(1904年)正月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京师大书院先后有汪昭晟等10人教授德文。

  别离建于1886、1887、1895年的天津武备书院、广东水陆师学党、湖北武备书院,以德语教育首要或部分课程。1893年张之洞创建武汉大学前身自强书院,1895年湖南湘乡绅士创始东山精舍,其方言斋均按照京师同文馆形式,设德语等四门外语。1903年起,我国高档书院学生可选德语为第二外语。1913年起,四川、湖北、福建的公立外国语校园均设德语,如1915年,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校园有德语本科一个班14人。

  同济大学以及上海理工大学前史悠久的德语教育始于1907年,其一起源头为同济医工书院,其时学生先读4年德语后读医利或工科,德语为榜首外语和教育言语,1946年同济的理学院扩大为文理学院,其间增设外国言语文学(德语文学)系。复旦大学的外文系与校园同龄,很早就树立了德文科。南开大学办学初期就设有德文课程。我国1922年兴办的上海大学也开设德语课程,《暂行校规》方案树立的16个系中有4个外语系,包括德文系。

  燕京大学西语系学生多修英语,还有德语等第二外国语。1918年北大文科中有顾兆熊开设的德文课程。北大1919年改门为系,全校14个系中就有德文系,由蔡元培延聘德国教授欧尔克(Waldemar Oehlke)等教育,张威廉为首届学生之一。

  冯至1921年入北大预科,结业后进德文系。其时学生并不多,1934年度全校结业191人,其间德文系仅2人。该系1924-1925年度的课程就有:诗、戏剧、散文、上古及中古高原德意志语、德国古代文学史、德文修辞学及文体学、德文成语、德文作文、日耳曼国粹学、德国十八世纪文学史、德国近世思维潮流概论、德文信札、前史的德文文法、德国诗学、德国大思维家之人生观与世界观、德文小说、德意志考古学、德国诗律学、德国近世之文学、德国言语学之沿革。

  1931年,英、法、德文系兼并为西洋文学系,后称外国文学系。1931-1932年,该系德文组开设了文法实习与翻译、戏剧、散文、德国文学史、作文、德国诗律学、德文修辞学及文体学、德国大思维家及大诗人之人生观与世界观、德国言语及文献学之沿革、德国言语之前史的文法、德意志民众文学、世界文学史大纲、名著研讨等课程。其时任北大德文系主任的杨丙辰也在清华任兼职教授。抗战时期在人才荟萃的西南联大外国言语文学系从事德语教育的名师有冯至、杨业治、陈铨等。

  原中心大学外国文学系较早开设了德文及德语文学课程,能够说建于1947年的南京大学德语专业在我国德语教育和研讨方面也极具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树立后,对旧我国的教育准则进行了雷厉风行的改造。在全面学习苏联形式的过程中,单一的外语学院得到了长足的展开,本来外语院系均设于归纳大学内的局势不复存在。以北外和上外为代表的一批外语学院在德语专业教育和研讨方面起到了适应时势的重要作用,不少归纳型大学的德语专业则在50年头院系调整时被兼并,直到文革完毕后才康复中止多年的教育和研讨作业。

  北外德语专业其时称北京外国语校园德文组,建于1950年3月,规划很小,姚可崑称“两位教师、14名学生、一条心、合起来正好是个‘德’字”。其时的学生都是军事干校的学生。这今后两年未招生,1953年起接收高中生,学制4年,每年接收一个班,1953年28人(包括5名朝鲜留学生),1954年19人,1955年23人。1956年德语专业独立设系,接收了6个班,学制改为5年,1956年90人,1957年54人,1958年30人,1959年71人,1960年45人,1961年48人。1962年并入东欧语系,招生人数为1962年22人,1963年14人,1964年26人,1965年15人。德语专业创业之初只要姚可崑和李康2名教师,到1956年时教职工已达13名,外加2名民主德国专家。从1957年起师资不断扩大,1962年交际学院德语专业并入北外德语系。

  北大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入了清华、燕京、辅仁、北师大的部分教师,重新组成西方言语文学系,下设德语专业。冯至兼任北大西语系主任,田名望为教研室主任,教师有杨业治、严宝瑜、赵林克悌、谭玛丽、蔡思克等。50年代中民主德国差遣教师尼彻配偶(54-56)和马乃特配偶(56-60)等来北大德语系参与教育。57北大开端鸣放和反右,58年起干部下放,部分教师派往乡村劳作,带学生下乡村参与教改。50年代末北大就接收研讨生,据其时研讨生回想,“那时的研讨生准则沿袭老北大的一套,没有什么清晰的规章准则,自己选几门课去听,和导师的联系一般十分松,也或许因人而异,首要是自己看书。系里让我教一点辅导课,还兼任文学教研室的学术秘书。”

  南京解放时,原中心大学德语专业榜首届学生没有结业。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南京大学西语系德文组由来自南大、复旦、同济的师资组成,有教授7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2人,在校学生36人,担任人为商承祖。1954年西语系下设德言语语教研室(主任张威廉)和德语文学教研室(主任陈铨)。1956年,民主德国葛来福教授来南大任教。同年,接收了1名四年制副博士研讨生。1957年,德语专业改为五年制。1956-1957年,外文系有德文教授6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助教1人,在校学生(含研讨生)77人。1964-1965学年榜首学期有德文教师24人,学生人数为19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前身是1951年树立的中心贸易部高档商业干部校园,其时已设德语和俄语专业,以满意其时与苏联和民主德国经济往来的需求。德语专业接收2个班,每班调干生十余名,由中心贸易部所属部分报送带薪学习。1954年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树立,德语专业并入外语系,廖馥君、廖中霈父子在此任教。

  1956年,上海俄文专科校园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增设了德语专业,在教师进修作业告一段落后,于1958年夏开端招生,后来在1963年9月被确以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逐步成为我国德语教育的重镇之一。

  至此,“三个教育点”的格式被打破。其时全国设有德语专业的院校有教师66人,其间教授18人,副教授4人,讲师17人,助教27人。在校学生420余人。1953-1956年,悉数四所院校德语专业总共才结业学生138名。

  中山大学德语专业创建于1958年。尔后,各地外语院校德语系纷繁树立。西外德语专业建于1959年。1960年,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树立,其外贸外语系中设有德语专业。川外德语系的前史能够追溯到1960年。其时,新组成的德语专业从属英语系,直到1964年才与法语专业一起组成法德语系。

  1964年高教部等五部分的《外语教育七年规划大纲》要求展开高档外语院系,从1964年到1970年方案德语专业年均招生人数450人,1970年前估计结业生人数1702人,居英、法、西、俄四语种之后。为此7年内需弥补和充分德语师资930人。

  北二外树立于1964年,开设德语等多个语种专业,曾具有德语等专业的新华社外文干校并入该校。1965年广外兴办时就开设德语等4个语种专业。同年,世界联系学院在交际学院分院的根底上树立,设有德语等五个专业。

  至1966年,12所高校开设了德语专业,即北大、南大、中山、北外、上外、广外、川外、西外、对外经贸、上外贸、国关、北二外。

  教育方案方面的作业也展开起来。如南大德语专业1956年实施新的四年制教育方案,课程设置和其他语种相同分四大类:政治理论等公共课,所学言语国文学言语技能练习,所学言语国文学言语理论,我国文学史和现代汉语。

  至于德语专业教材,50年代初首要运用从苏联及民主德国引入的教材以及解放前的旧教材。1961年,全国文科教材编选作业办公室树立(1963年改名为文科教材编审作业办公室),其间外国言语文学专业教材编选作业组成员有冯至。50年代中期,姚可崑、祝彦、唐进伦参阅苏联教材编写了根底德语教材《大学德语讲义》。姚可崑编榜首册,谭玛丽等编第二册,张威廉等编第三册,南大外文系德语专业教研组等编第四册,别离于1956/1958/1961和1965年由北京年代出书社出书。此外,商务印书馆1959年和1965年别离出书了译自俄文的《德语动词》和赵林克悌、邱崇仁编的《科学技能德语讲义》等。60年代,教育部安排编写全国统编教材,姚可崑任主编,编写了《德语》1-4册,由商务印书馆出书。

  1954年北大就派出青年德语教师赴民主德国肄业,师从闻名日耳曼学家汉斯·迈耶尔(Hans Mayer)等。1964年,教育部关于1964-1966年差遣外语留学生的三年规划中的学习语种包括德语,方案差遣的留学生中有德语45人。

  1959年教育部颁布《关于高档校园外语课程设置问题的定见》,其间指出能够按专业的不同和校园的师资条件开设除俄语和英语之外的第二外语如德语、日语、法语等。1959年,北外开办了附中,接收了6个班240名学生,开设了德语等语种。1963年,教育部《关于开办外国语校园的告诉》要求在两三年内建造10所外国语校园,开设包括德语在内的七个语种,并确认了11所承受外国语校园结业生的高校。

  1966年“文革”开端,我国的外语教育遭到了严峻搅扰,教育科研堕入瘫痪,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政治运动,学术遭受耻辱,教师遭到冲击,下五七干校训练。季羡林后来在《赋得永久的梅》中说到自己因宣扬德国的外语教育法,成为大罪行之首。在此“十分时期”之初,德语专业的各方面乏善可陈,简直一片空白。“文革”中、后期,德语界教育科研的不胜局势才逐步有所改观。

  作为“教育变革”试点,1970年上外办了一期“工农外语学习班”,经过“大众引荐,领导批准,校园复审”,接收德语班12人,学制2年,开设思维课、外语课、劳作课、军体课。此外还有目标国概略、汉语写作等专题讲座。

  1970年末,周恩来举行外语教育座谈会,和北大、北外等校师生代表座谈,同年指示北外康复招生。所以北外德语专业自1966年阻滞招生后,于1971年康复招生,学制改为3年半,1971年招生45人,1972年45人,1973年37人,1974年45人,1975年10人,1976年未招生。

  北大西语系也开端试点接收工农兵学员。尔后,外语院系连续康复招生。1972年9月,南大外文系德语专业接收榜首批学制3年的工农兵学员,1973年在校德语学生76人。北二外1972-1975年接收4届工农兵学员计1633人,其间包括德语专业,学制3年。1972年,西外在中止招生6年后康复招生,接收学制3年的工农兵学员305人,德语专业也在其间;1975年起还安排学生实习,如担任联邦德国技能博览会的现场翻译。

  该校一位退休教授回想:“我刚到西外时,68年没有正式上课,仅仅复课闹革命。每周三四节课。其他时刻开会,我被分配到家委会搞运动,搞整理阶层部队的作业,首要担任家族中有前史问题者,给他们读文件,学习政治。69-74年校园在陕北搞了个五七干校,教师学生分批去,每人半年。咱们是新分配来的大学结业生,每人去1至2年。我70年去,71年回校,然后又在铁路上当过列车员,在工厂当过工人。72年校园才正式招生,招工农兵学员,不经考试,由单位引荐,学制3年。教材是教师、学生代表和工宣队编写的,叫三结合,学的是毛选及报纸上的时势报道。其时运动许多,上课只占简直一半时刻,有时批,有时挖地道,有时开会进行政治学习。71年批,75年批右倾昭雪风,76年批,一直到78年今后才有规则地进行德语教育。能够说,从66年大学结业到78年左右这十几年,基本上没有搞正式的教育。其时每年招两个班,每班16人。”

  上外也在1972年康复招生,德语等9个专业榜榜首批工农兵学院536人入学;“文革”期间共接收工农兵学员5批,其间德语1972年51人,1973年51人,1974年59人,1975年40人,1976年28人,共189人。工农兵学员学制3年,开设政治课、专业外语课、汉语课、体育课、知识讲座、第二外语。三年内还要“开门办学”,总时刻不少于30周。

  上海区域的几所高校依据沪委办(72)第99号文件精力,在凤阳等地的“五七”干校开办包括德语在内的多个语种的培训班,学生边学外语,边参与劳作,学制4年。以上外为例,从1972-1974年共接收培训班学员543人(其间德语学员1972年20人,1973年20人,1974年15人,三年共55人)。学员来自上海8个区县的应届高中生,课程要求和工农兵学员大致持平,但有一半时刻安排参与劳作:其间榜首学年2/3,第二、三学年均为1/2,第四学年1/3。此外还常常安排与邻近农人同吃、同住、同劳作、同学习、同批林批孔的“五同”活动。

  “文革”中后期,也有一些德语专业相继问世:杭大德语专业始建于1969年。1972年武大外文系增设德语专业。同年,华师大外语系开端接收学制为3年的德、日、法教师进修班。1973年北京对外贸易学院重新组成,榜榜首批康复得学科中即有德语专业。1974年天外树立,开设德语等6个专业。

  随后,我国康复了派出留学生的作业,联邦德国、瑞士、奥地利亦在其列。各地连续开端举行外语播送讲座,有的区域还触及日、德、法等语种。

  “文革”期间德语界的科研活动,恰当部分为完结上级交办的使命,首要是翻译(如上外的《阿登纳回想录》、复旦的海克尔《世界之谜》等),此外还有教材、词典的编写。1975年,全国词典编写会议在广州举行,方案出书包括德语在内的常用外语词典81部。

  广外编写的《简明德汉词典》1977年由广东人民出书社出书。1972年开端,北大、同济和上外协作编写《德汉词典》,1979年列入国家语文词典出书方案,1979年川外也派人参与了这项作业。

  同年8月在北京举行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研讨外语怎么为完成四个现代化作贡献的问题,这是“文革”以来初次全面讨论和规划外语教育的会议。在讲话中说到了德国为外国人办的德语辅佐班,以为其全用德语授课的教育方法值得学习。

  1979年全国外语人员普查成果表明,在现职外语干部188943人中有德语4690人,学非所用者570人,清闲在社会上的81人。

  复旦外文系在70年代初康复了德文专业。华师大外语系康复四年制,于1978年春开端接收德语本科生。1979年同济康复了德语教育传统和德语榜首外语位置,外语系设德语教研室和德文材料编译室,德语专业得以重建,当年即接收本科生和研讨生。同年,上海机械学院在原外语教研室和德语教研室的根底上,开办科技德语专业,接收了本科生20名,与此相联系的是,1980年,高档院校理工科公共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展开作业,其间德语编审小组有戴鸣钟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施敞开的方针政策,外语学习热潮由此鼓起。此前,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举行,会议文件《关于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定见》提出除了大力展开英语教育外,也要恰当留意德语等其他通用语种的教育。

  1981年,我国外语教育研讨会树立,下设的我国德语教育研讨会树立大会于次年举行,祝彦任会长,与会者31人代表全国21所高校约450名德语教师。1988年发生第二届理事会。

  尔后,我国德语专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展开期,行进的足迹在德语界几回全国性调研中也有所纪录:

  1989年4月,国家教育高教一司、我国德语教育研讨会、歌德学院北京分院联合组成全国德语教育调研组,开端对我国几十所高校的德语专业和德语强化教育的现状进行为时近一年半的大规划调研。共分八个项目:德语专业的培育目标、师资、教育、水平测验、教育评估、学生、对交际流、教育管理。最后由殷桐生执笔起草《全国高校德语专业教育调研陈述》,于1992年由外语教育与研讨出书社出书,此效果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效果二等奖。

  进入新千年后,为了解在本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育布景下我国德语专业的现状,外指委德语组启动了又一次全国性的“德语专业本质教育相关问题调研“,此为外指委《高档校园外语专业面向社会21世纪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变革课题》之一。2003年11月在广外举行的外指委德语组年会上,调研担任人魏育青汇报了首要的调研成果,调研陈述包括教师情况计算剖析、学生情况计算剖析(归纳型大学抽样、外语类院校抽样、悉数高年级),专业本质调研(2003年全国德语专业根底阶段测验剖析,1998年以来全国德语专业根底阶段测验总结),两份德文附件。

  2004年,钱敏汝掌管的“全国德语专业建造情况调研”搜集和剖析了全国28所高校德语专业学科展开情况的部分相关信息。这是继“德语专业本质教育相关问题调研”之后在全国德语界进行的又一次由外指委德语组成员安排的调研,查询问卷包括德语专业概略、师资、学生、教育、科研、对交际流、教育管理、问题与展望八个方面,调研目标是各高校德语专业首要担任人。

  1984年全国共有21所院校(外语学院未计算在内)设有德语专业:北外、上外、广外、川外、西外、北二外、北京言语学院、天外、北京外贸学院、华师大、北大、南大、复旦、武大、杭大、中山大学、世界联系学院、世界政治学院、同济、上海机械学院、武汉医学院。

  90年代初进行全国高校德语专业教育调研时,有19所院校参与。其时设有德语专业的外语类院校有8所:北外、上外、北二外、川外、广外、西外、天外、北京外语师范学院。设有德语专业的其他院校有11所:北大、复旦、南大、同济、上海机械学院、中山大学、武大、华师大、杭大、我国人民警官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现在我国开办德语专业的高校数量大增,理工科学院及其他专科院校的德语专业增加最快,师范类院校展开规划相对较小。

  从区域来看,设有德语专业的高校会集在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而天津、重庆、河北、山西、辽宁、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山西、吉林、福建、甘肃、黑龙江、内蒙古较少,大多只要1-2所高校设有德语专业。台湾省树立德文系的高校多为私立:如辅仁大学、东吴大学、淡江大学、文藻外语学院,此外有国立高雄榜首科技大学设有使用德语系。台湾德语文学者暨教师协会设在辅仁大学德文研讨生。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高校没有树立相似大陆德语系的德言语语文学教育和科研机构。

  当然这种趋势也会带来展开中的问题:有些高校的师资部队和其他前提条件不甚抱负,教师的本质情况未必与校园供给的发挥空间相匹配,招生数量偏大,小语种教育的特色未予充分考虑,难以一直保证教育质量。

  据2014年全国德语专业四级考试计算,共有来自105所高校的5877名德语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参与考试,其间一本院校54,二本院校20所,独立校园及民办二本4所,三本院校21所,大专院校6所。

  本文节选自魏育青所著《我国德语教育史要》,收录于《我国德语本科专业调研陈述》,贾文键 (作者, 编者), 魏育青 (作者, 编者),外语研讨与教育出书社, 第1版 (2011年3月1日)